
在教招考試中,心理學人物一直是重點考查方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一、理論觀點
(一)理論背景
班杜拉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行為主義代表,他不滿于極端行為主義對刺激與反應聯(lián)結的研究,認為人類的學習區(qū)別于動物的學習,需要根據(jù)環(huán)境中一系列的刺激變化,對此進行認知思考,才會產(chǎn)生一定的行為反應,因此他屬于行為-認知折中派的代表,提出交互決定論,認為個體、行為和環(huán)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的,而這種作用正通過觀察學習來進行。
(二)觀察學習
所謂觀察學習,又稱替代性學習,是指通過對他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一個人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者矯正原有的行為反應。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要做出怎樣的行為反應,取決于這個人對別人的行為和行為的結果是怎樣觀察的。
其中最為經(jīng)典的實驗就是波波玩偶實驗。兒童是根據(jù)對參與實驗的人員行為及其行為結果進行觀察后才做出的對應行為反應。我們把一批兒童被試隨機分成三個組別,分別在一個單獨的房間觀看實驗者毆打波波玩偶的短片,而三組兒童觀察到的行為結果是不同的。A組兒童觀看到的是實驗者打完玩偶后受到了表揚,得到了一個棒棒糖作為獎勵;B組兒童觀察到的只是實驗者毆打玩偶,并未得到其他反饋;C組兒童觀察到的是實驗者毆打玩偶后受到了批評,被狠狠教育了一番。然后將A、B、C三組兒童分別單獨進入一間放有同樣玩偶的房間,由實驗者來觀察兒童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三組兒童都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但是A組兒童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實驗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兒童會不同程度的對他人的行為表現(xiàn)出觀察和模仿,同時如果他人的行為受到了正反饋,會增強兒童表現(xiàn)出其觀察到的行為。這個研究對教育教學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教育啟示
根據(jù)班杜拉的觀察學習延伸來說,如果青少年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良好態(tài)度品德的培養(yǎng),深受的教師、家長及同伴群體的熏陶,,就可以在學習生活中找到行進的榜樣,以此來鼓勵自己繼續(xù)努力,我們通常會用很多成語典故來總結,例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等都可以用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來解釋。
同時,如果青少年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深受一些不良行為的引誘困擾,這時作為教師更應該擔負起批評教育的責任,讓兒童明確一些不良行為的危害性,通過觀察學習來牽制自身不要掉入誘惑的陷阱,對觸犯底線的學生要重點教育,也可通過觀看“普法教育短片”來達到“殺一儆百”的效果,預防青少年兒童違法犯罪。
因此兒童可以通過良好行為受到獎勵而觀察學習到榜樣的力量,也可以通過不良行為受到應有的懲罰而觀察學習到警示的重要性,這都體現(xiàn)了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同學們的掌握情況到底如何呢?不妨讓我們做幾道題目來檢驗一下。
二、小試牛刀
1.(單選題)“榜樣學習”的教育效應最適合的心理學解釋理論是( )。
A.強化說 B.認知失調(diào)論
C.從眾說 D.觀察學習理論
2.(單選題)下列現(xiàn)象中屬于替代性學習的是( ) 。
A.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B.梅花香自苦寒來
C.殺雞給猴看
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班杜拉的觀察學習。通過觀察行為及其行為結果,一個人獲得某些新的反應,通過對榜樣的觀察,可以獲得值得鼓勵的行為,故答案為B。
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班杜拉觀察學習的應用。替代性學習是觀察者看到榜樣或他人受到強化,從而使自己也傾向于做出榜樣的行為;如果看到他人的行為受到懲罰,會避免做出此行為,故C選項正確。
公司地址: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qū)五四東路531號 市委黨校11樓 網(wǎng)站備案:冀ICP備2021011438號-1
Copyright:明職教育 聯(lián)系電話:0312-5886940 15512259015 咨詢QQ:2681459952